曹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东吴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十万蜀军,兵出斜谷。四月,抵达郿城。

吴国应约,派出十万人分三路进攻曹魏。洛阳的曹叡总揽全局,显然对西线的战事更为关心,派征蜀护军秦朗率领步骑二万,增援司马懿,司马懿的关中兵团也增加到十万人以上,大约有十二万人。

魏、蜀、吴三方参战兵力总计达到三十多万人,这是赤壁之战以来三国动员兵力最大的战役。

曹叡高度紧张,如果此次应对不好将成为一场亡国之战,蜀、吴若干年前划定的两分天下的盟约将从纸面成为现实;诸葛亮拼了,他身体越来越差,曹魏边防的可乘之机也越来越少,如果不抓紧此次机会,兴复汉室的理想将成为泡影;孙权照例搂草打兔子,看可以捞多少油水以决定对这场战役的投入程度。

所以毫无疑问,本次战役的主战场和天下人关注的舞台焦点,仍然是蜀、魏交界之处,主演仍然是光芒万丈的诸葛亮与司马懿。

这两个男人的宿命对决,牵动着天下人的心。

司马懿不敢有半点儿怠慢。他接到秦朗带来的两万援军之后,就已经清楚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了。他知道,皇上已经把曹魏能够动员的机动兵力都交付了。

司马懿留下部分兵力留守后方,亲率主力大军赶赴前线。在布置防线的问题上,魏军内部发生了争议。参谋们主张把大营驻扎在渭水北岸,以渭水为天然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防守将变得容易;而一旦蜀军冒险渡河,也可以遵照兵法“兵半渡而击之”的古训,迎头痛击。

司马懿力排众议。如果以渭水为界,那岂不是等于把整个渭南都让给了诸葛亮?司马懿说:“边疆百姓和粮食积聚都在渭南,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必争之地不争,而守不必守之地,岂是用兵之法?”

司马懿指挥大军,抢先渡河,在渭南深沟高垒、背水扎营,死守渭南绝不后撤一步!

诸葛亮率领蜀军赶到渭水附近时,发现魏军已经把一座牢固的营盘扎在这里。

诸葛亮本来心中思量,在这里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出武功、依山而东,直逼长安三辅,威胁关中心脏地区;二是西上五丈原,扎牢营盘再做打算。如今看来,曹魏重兵驻扎渭南,循武功而东进的要道早已经在魏军军事力量威胁之下。直接逼迫长安三辅地区,本来就冒险,再被魏军一威胁,更难成功。罢了,还是西屯五丈原吧。

诸葛亮思量停当,指挥大军西上五丈原。

司马懿扼守渭南,得到探马消息,对手诸葛亮的大军已经出现在前方。司马懿观察了一下,自己的将士们面容严肃,分明都有些紧张。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不容有任何闪失的战役,因此心理压力格外大。

司马懿皱了皱眉头。要想打好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首先必须解决心理问题,振作士气。如果上来就被诸葛亮的威名压迫得喘不过气,那可以说战斗还没开始就已经败了。

司马懿笑着对众将士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发,依山而东进,那确实值得忧虑;如果西上五丈原,那他就完蛋了。”

众将士一听这话,立马眼巴巴地等待前方探马的新消息,心里个个在祈祷:希望诸葛亮西上五丈原、西上五丈原……

前面烟尘滚滚,探马远远地跑来了,翻身下马,呈报军情。众将士紧张地竖起耳朵倾听。

报!蜀军已经悉数西上五丈原!

三军欢腾!大家仿佛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似的额手称庆:皇天开眼,我曹魏此战必胜!

只有司马懿,表面微笑,而心底暗暗思忖。刚才那番话,只不过是拿来稳定军心罢了。前往武功的道路早已被我切断,诸葛亮平生谨慎,自然只会上五丈原。但即便他上了五丈原,我也并没有破敌之把握呀!仗打到这个份上,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冷静的人还有一个:郭淮。

郭淮驻守西北十余年,对这里的地理形势相当熟悉。他也在积极思索着诸葛亮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五丈原的西边,成国渠与渭水之间有个北原。倘若我是诸葛亮,我就会派出军队抢占北原,从而与五丈原掎角相应,对我军形成西北合围之势。不行,必须抢占先机!

郭淮向司马懿提出:“诸葛亮一定会占据北原,请在他之先抢占。”

司马懿看看郭淮,脑子一下子还没转过来,周围的参谋们已经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否定郭淮的意见了。司马懿制止参谋们的议论,示意郭淮继续说。

郭淮说:“如果诸葛亮横跨渭河两岸、登五丈原而占据制高点,再在北原布置军队,隔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煽动羌胡造反,对我军将大大不利。”

司马懿一听,心头大震,恍然大悟,吩咐郭淮率领一军迅速抢占北原,务必在蜀军到前建好防御工事。郭淮领命而去。

诸葛亮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同时叫来一员将领,吩咐:“此去渭河北面,有北原。你速速率领一军前往北原,务必在魏军到前建好防御工事。蜀将领命而去。”

英雄所见略同,赛跑开始。

事实证明,蜀军的带队将领没有跑得过久镇雍州、熟悉地势的郭淮。郭淮率领军队,一路奔波来到北原。天佑魏国,蜀兵还没到来。郭淮下令:“抢在蜀军到来之前,迅速建设防御基地!”

然而,蜀军的行动力也并不弱,很快就强渡渭水出现在郭淮的视野之中。此时,魏军的营垒刚开始建,无险可守。

郭淮望着来势汹汹的蜀军,咬牙下令:“北原若失,魏国难保。我们的前方是屡次犯我边疆的蜀汉侵略军,我们的身后是亟待我们保护的美好家园和弱小妻儿。儿郎们!誓死守住北原,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

三军将士士气如虹,同仇敌忾,奋勇拼杀。蜀军难以得逞,不得已而退却。郭淮利用将士们的生命赢来的宝贵时间,加紧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北原成为蜀军北面的一枚极具威胁的棋子。

抢占北原的蜀军铩羽而归,诸葛亮顿感形势被动,看来魏军有高人啊!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先在五丈原建好营垒,再做长远计议。

五丈原南挨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有深沟,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五丈原得名,据说是因为该原高出平地五十丈,最初叫“五十丈原”,后来讹传为“五丈原”。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一片面积十二平方公里的高地平原。诸葛亮将大军屯驻于此,正是守正之道。然而兵法“以正合,以奇胜”,要想对付魏军必须出奇兵。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这样的老乌龟一定会坚守不出,绝不肯轻易应战。对付这样的对手,只有调动其奔命,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诸葛亮计议已定,留守部分将士驻扎五丈原,自己亲身率领主力军,奔袭敌军西围。

诸葛亮大军西进的消息传到司马懿军帐之中。司马懿心头一惊,西围虽然已有重兵把守,但恐怕不是诸葛亮主力的对手。一旦被攻取,则北原、渭南对于五丈原形成的合围之势,将不复存在。不行,不能让诸葛亮占有西围!司马懿下令,大军驰援西围。

郭淮不同意。郭淮觉得,诸葛亮诡计无双,惯用声东击西之计。西围已经有重兵把守,以诸葛亮审慎持重的性格,绝不会冒险攻打徒自损兵折将。蜀军大张旗鼓前往西围,恐怕其意不在西而在东也。

郭淮对司马懿说:“我估计这是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蜀军的目标恐怕不是西围,而是东边的阳遂。在这关键时刻,我军不宜分军往西围,而应加强阳遂的守备。”

司马懿一听,大有道理。西围已有重兵把守,即便蜀军强攻,一时半会也难以拿下,到时候再增援不迟。而阳遂兵力单薄,倘若失守,则大好形势将遭破坏。司马懿看看郭淮,心想此人果然智勇双全,乃一代将星。诸葛亮啊诸葛亮,我司马懿一人之智或许不能敌你,但我能人尽其才、群策群力;而你自恃才智过人,单枪匹马、事必躬亲,哪怕智者千虑,恐怕也必有一失了。

司马懿当机立断,派将军郭淮、胡遵前往阳遂,抵御蜀军。

暮色深重,一支军队形同鬼魅,静悄悄地行进在前往阳遂的道路上。领军的,正是诸葛亮。诸葛亮以大军佯攻西围,实际潜往阳遂,以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指望能够一举拿下阳遂,给渭南的司马懿大营打入一个楔子。

蜀军人衔枚马裹蹄,随风潜入夜,行军静无声。这次出师以来屡屡不顺,但是蜀军依旧士气高昂。因为他们极度信赖带领这支军队的诸葛丞相,他们相信在丞相的率领下一定可以歼灭一切敌人,像往常一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是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打破了他们的梦想。

距离阳遂还有一段路,前方积石原出现了大量的魏军。诸葛亮大吃一惊,没有料到自己的计谋居然又被魏军看穿。

统领魏军的正是郭淮、胡遵,他们没有消极防守在阳遂,而是主动出击,把主战场选择在最能发挥魏军骑兵机动性优势的平原——积石原。望见蜀汉偷袭的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如期而至,郭淮喜不自胜,下令:三军出击!

诸葛亮不敢恋战。两军略一接触,诸葛亮就指挥大军后撤。郭淮深知诸葛亮撤军的威力——一次撤军斩杀了王双,再次撤军射死了张郃。郭淮可不想成为张郃第二,自然不敢追击,任由诸葛亮从容退去。

诸葛亮退守五丈原,不能再有轻易的动作。司马懿观察地形图,五丈原西边是铁城陈仓,北面是郭淮驻守的北原,东面是我主力军驻扎的渭南大营。三股魏军势力对五丈原形成合围之势。三面设网,网开一面。

网开的这一面,是五丈原南边的斜谷道。诸葛亮啊,你还是老老实实从斜谷退回去吧。

司马懿与诸葛亮,就像两个旗鼓相当的武林高手,谁也不敢轻易先出手,只好摆出架势,等待对方露出破绽再给以致命一击。

司马懿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时正是春夏之交,大雨连日,经过冬季枯水期的大河如今都汹涌澎湃、肆意发泄着自己的青春。

其中一条大河,是渭水的支流,叫“武功水”,由南向北流入渭河,正好在五丈原的东边。诸葛亮的大营,在武功水的西面;诸葛亮另派一支分队,驻扎在武功水的东面,以抵御司马懿的进击。

这支队伍,叫“虎步军”,乃是蜀汉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之一,与“白耳军”“无当飞军”号称蜀汉三大王牌军队。白耳军资历老一些,早在刘备时期就成立了;无当飞军和虎步军都成立于诸葛亮南征之后,其兵源都是南中勇悍好斗的蛮族青壮年。无当飞军擅长山地作战,而虎步军的强项则是平原厮杀。无当飞军的统帅是老成持重的王平,虎步军的统帅则是南中的蛮族豪帅孟琰。

武功水突然泛滥,把横跨两岸的桥梁冲毁,孟琰和他的虎步军与五丈原大营失去联系,俨然成了一支孤军!

司马懿眼睛亮了:天助我也,眼前正是个转瞬即逝的好机会!司马懿立即点起一万精锐铁骑,直扑武功水东岸的虎步军而来。

诸葛亮也早已经得到了消息。虎步军人数大约有五千,乃是蜀军的精锐,如果不能救援则将全军覆没,这对士气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诸葛亮立即命令工程兵跨水搭建竹桥,另一方面指挥弓箭手在河边用诸葛连弩进行火力掩护。

孟琰发现武功水涨,并不慌张。他清楚,诸葛丞相一定会采取措施。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加强防守,抵御司马懿的进击。五千虎步军勇士,都将生死置于脑后,眼里冒火望着来犯的魏军。

司马懿的一万骑兵火速赶到了武功水东岸,打算全歼虎步军,然而遭到了拼死抵抗。

司马懿发现,蜀军的工程兵正以极其娴熟的动作和飞快的速度在武功水上进行架桥作业,眼看就要把桥搭通。司马懿立即下令,分出一支骑兵前往破坏。但是这支骑兵快要到达河边时,突然河对面万弩齐发,骑兵损折大半。

诸葛连弩!

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早已经在魏军内部传得神乎其神,令人心生恐惧。虎步军越杀越勇,居然无视兵种相克的铁律,把司马懿带来的骑兵杀得落花流水。而蜀汉工程兵的作业已经完成,对岸的援军开始渡河。

司马懿看看无机可乘,下令:撤!

魏军抛下一地战马和骑士的尸体,狼狈而去。本来是魏军的机会,反而成就了蜀军的胜利。司马懿十分清楚,在这样的境况下谁再轻举妄动,谁就将遭到对方的后发制人。

棋逢对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之后,虽然司马懿也曾利用诸葛亮的一个小破绽,出动骑兵袭扰蜀军后方,斩首五百余级,但是诸葛亮立刻弥补了这个防守上的漏洞。司马懿左顾右盼,上下打量,蜀军已经毫无破绽可言。

没有办法,最难熬的相持阶段开始。这对有粮食之忧的蜀军是个考验。

诸葛亮却并不担心。此次蜀军储备了三年之粮在斜谷南口,又动用了木牛流马穿越斜谷,大省人力。同时,斜谷之内遍布蜀军的存粮邸阁,粮食问题一时半会儿还不足以困扰蜀军。

但是,如果就此相持下去,肯定不是上策。时间进入五月,诸葛亮得到消息:孙权进攻曹魏的三路大军,在满宠神勇发挥之下,已经受挫撤军。诸葛亮更添忧愁:如此一来曹魏便可全力对付西线战事,难道此番北伐又要成虚话?

至此,诸葛亮已经五次主动伐魏,而进展甚微。诸葛亮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人生还有几个年头可以挥霍?

诸葛亮深知,随着年纪的增长,自己已经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当年的智计百出、鬼神莫测,如今只剩下小心谨慎、事必躬亲。随着创造力的衰退,打仗越来越循规蹈矩,欠缺想象力,自己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靠着谨慎和勤政,来支撑这十万大军,维持蜀汉政权的良性运转的啊!

诸葛亮不禁思念起刘备时代来。当年,先主雄才伟略,更兼有法正、庞统运筹帷幄,关、张、马、黄、赵征战沙场,自己只需足兵足食,何等轻松和挥洒自如!

现在,故人零落,自己一身而兼多职,既没有得力的助手分忧,对手又都是那么强大。无论曹真、张郃还是司马懿,甚至连小小的郭淮、郝昭也足以给自己制造不小的麻烦。

唉,老了。

洛阳,曹叡得知前线击退了孙权,大感欣慰。群臣借机请求御驾亲临长安,坐镇关中以统一指挥抗蜀第一线的战斗。曹叡摆摆手:“孙权逃跑,诸葛亮丧胆。司马仲达足以应付蜀军,朕无忧矣。”

曹叡已经深切理解了司马懿的防御战略,并不像历史上的无数草包皇帝一样拍大腿做决策下令出击,而是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以表示支持:“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掳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则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司马懿接到曹叡的最高指示,会心一笑,坚定了贯彻防御战略的信心。

诸葛亮的处境更加窘迫了。大军屯留五丈原,进不得进,退不甘心。他现在明白了十几年前曹操在汉中那句“鸡肋”的用意。

诸葛亮开始盘算破敌之策:魏军之所以坚守不出,是误以为我军没粮,所以自信我军挨不了几天必将撤退;而我军实际上已经有粮食了,足以与彼对峙。但是如此长相对峙,战局将更加被动。如何才能让魏军知道我军根本不缺粮食,从而在心理上摧破其坚守战略使其主动出击?

诸葛亮终于想到了办法。此法乃是诸葛亮的最后杀招。

司马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他也有点儿意外,诸葛亮此次出兵,居然至今还没有要退的迹象。上次蜀军围困陈仓,二十多天就吃完粮食撤退了,如今快好几个月了居然仍在坚挺。司马懿想象不出,诸葛亮究竟使用了什么办法,使得粮食问题一再缓解。

但是,你运粮能力再强,也总有耗尽的时候。我只要死守渭南,让你进无可据,你自然就只能和上次一样乖乖撤退了。

司马懿忽然得到新的消息,这个消息令他大吃一惊,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防御战略。

消息是:蜀军开始在五丈原一带屯田,有久留之计!

屯田,是汉末三国时期采用的老办法,以民屯、军屯来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论起屯田,曹操乃是老手,司马懿对此再熟悉不过。蜀军居然在五丈原屯田!现在已经进入夏季,现在屯田,下次稻麦成熟起码要来年夏天。难道诸葛亮打算在这五丈原上待一年吗?

这次轮到司马懿坐不住了。

司马懿清楚,诸葛亮之所以屡屡出兵又屡屡无功而返,正是因为被秦岭阻隔,难以运兵运粮。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在秦岭之北、我大魏的疆域内开辟出一片根据地,将来无论军队演习还是种粮都在这里,那就可以一举解决困扰蜀军的老大难题。

怎么办?继续奉行防御战略龟缩在渭南大营坐视诸葛亮屯田建立起扎实的根据地,还是出兵打击以挫败其久留之计?

司马懿犹豫不决。

诸葛亮在五丈原上登高望远,坐等司马懿出兵来攻。

诸葛亮派军士混杂到曹魏在五丈原一带的居民中间,与他们一起耕作,摆出要大规模屯田的架势。实际上屯田的工作,主要还是曹魏的百姓在做。目的只有一个,迫使司马懿放弃防御战略,出兵来攻,然后诸葛亮才可以发挥自己最擅长的野战优势,狠狠打击魏军。

曹魏的百姓不知就里,平白无故来了很多蜀军士兵帮助自己种田干农活,百姓们非常高兴。农活之余,百姓邀请蜀兵到自己家去做客,总是被蜀兵婉言谢绝,百姓们十分感慨。他们祖祖辈辈在此生活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当年的董卓、马腾,还是后来的曹操以及羌胡的杂兵,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蜀军这样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事实上,汉末三国的军队,能够做到不杀人、不放火、基本不抢粮食的,也只有蜀汉一家,别无分号。

司马懿在谨慎观望,诸葛亮在耐心等待。局面继续僵持。

司马懿终于没有来攻,诸葛亮仰天长叹。

诸葛亮再也没有新的办法,只好每日派人到司马懿营前叫骂。

司马懿观察五丈原,清楚了这片高地小平原的可耕地面积并不足以供十万蜀军长期屯田。他放下心来,回到渭南大营继续奉行坚守战略。但他心里仍不免有些犯疑:五丈原虽然并不足以供十万蜀军之粮,但总可以稍解燃眉之急;加上后方斜谷源源不断送上来的粮食,也足以使蜀军饱食了。

司马懿之所以依然决定不出,只是考虑到野战绝非诸葛亮的对手。何况倘若出战,彼守我攻,攻守之势向来攻难于守,到时候白白损兵折将,倒不如一门心思坐守为上。

诸葛亮派来叫骂的兵丁,彻底消解了司马懿的疑虑。哈哈,诸葛亮果然已经别无长计,只好出此下策来引我出战,更可见屯田之事乃是做个样子罢了。骂吧,骂吧,你们凄惨的骂声,正好给我下酒。

老弟司马孚写来一封信,问战况如何。司马懿回信:“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一回生,二回熟,我已经把诸葛亮的长处短处、思维模式、用兵习惯摸得一清二楚,他奈何不了你老哥我,失败那是必然的了。

这一天,诸葛亮派使者来营。司马懿大感意外,把使者叫进来。使者看上去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见了司马懿有些拘谨。

司马懿问:“你所来何事?”

使者回答:“奉我家丞相军令,来给您送一件礼物。”

司马懿很意外:“哦?什么礼物?”

使者紧张,低下头不敢看司马懿,一挥手,一名副手呈上一个礼盒。司马懿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礼盒,心想:诸葛亮怎么还有此雅兴,派人给我送礼?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接过礼盒,亲手打开。

营帐中,众将士翘首以盼,都想看看诸葛亮会送来什么礼物。

盒子打开了,里面是一块绫子包裹着什么物事,软软的。司马懿瞥一眼来使,使者更是诚惶诚恐,不敢抬眼看司马懿。

司马懿越发好奇,打开绫子:赫然是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首饰!

全场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