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的时候,当我对一本书的直觉印象与权威评论家的观点有很大出入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肯定是自己错了。我不知道那些评论家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传统观点,当时我也想不到这些评论家对某些作品的评判言之凿凿,但实际上他们对这一领域所知甚少。很多年以后我才慢慢发现,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真正对我有价值的就是我自己的真实看法。现在我对自己的判断力已经颇有信心,因为我注意到,四十年前我读过的一些东西,当时我的直观感受与流行的观点完全相反,但现在却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现在我依然会阅读很多的文学评论文章,这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文学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的目的并不总是要对自己的灵魂有益,花上一两个小时去读一些评论文章也会非常惬意。你不用太多考虑你对于他们的评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你只是去了解一位思想睿智者对于一些作家的看法,这本身就很有趣。他们评论的可能会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家,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评论文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是,对于读书这件事,我始终认为,唯一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于你的意义。也许,对于一位评论家来说,这部作品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但是这种二手的信息对你的意义并不大。我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我自己,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我无意对这本书做出多么公正的评判,我想的是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养分,就像阿米巴变形虫一样,那些我无法吸收的东西对我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我既不是学者或者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不是文学评论者,我是一名专业作家,我读书的目的是要为自己的创作服务。有人可以写本书声称自己的新发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完全推翻了人们几百年来对于托勒密的迷信,这样的书我压根儿就不想读,而且绝不会因此而感到惭愧。也有人会写书讲述自己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冒险经历,这样的书我也完全没有兴趣。一位小说作家并不需要在任何领域都成为专家,他只要成为小说领域的专家就足够了。相反,如果他在很多领域都成了专家,那对于他们的小说写作反而是有害的。因为人性之弱点非常明显,一旦你懂得了某个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卖弄,从而让你的小说变得不伦不类。小说家如果懂得了太多的技术层面的知识,那反而很不明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小说作者都特别喜欢使用大量的行业术语,这在当时竟然成为一种时尚,但那时的小说却让人感觉又臭又长。就算没有这些行业术语,你照样可以把事物描写得很逼真,事件发生的场景也可以清楚明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阅读这些描写段落也不应该让人感觉无聊而又乏味。小说家应该了解一些对人们的生活能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人性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所以,对重大事件的了解应浅尝辄止,不然就会落入卖弄学问的泥潭。但即使这样,可供了解的事情依然显得漫无边际,所以在开始了解之前我就会明确自己的目的。对于你所塑造出来的角色了解多少都不为过,传记和回忆录以及一些科技著作都会让你写出一些让内行人一读就会觉得很亲切的细节,还有一些扣人心弦的心理描写以及一些发人深省的睿智语言,这些你都无法从人物原型中完全得到。人心深似海,要想诱导一个人对你敞开心扉,说出一些对你的写作十分有用的东西绝非易事,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时刻告诫自己要慢慢来。研究人性和读书不太一样,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快速翻阅,准确定位你所了解的东西,而研究一个人的过程中,你可能与这个人待了很长时间,却依然发现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