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原注:

关于共工 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⑤ 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⑥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失其身⑦ ,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 ,以害天下。皇天弗福 ,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韦昭注:“贾待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④ 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⑤ 争而王也。”)

《史记》⑥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⑦ :“当其(按指女娲⑧ )末年也,诸候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⑨ ,乃与祝融⑩ 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诗赋人生

红军武装力量的发展,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引起蒋介石独裁政府的恐慌。1930年10月,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开始策划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1月上旬,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采取“并进长追”的战略,指挥部队向袁水两岸推进,妄图消灭在这一带活动的红一方面军。然而,红军主力东渡赣江,诱敌深入,退至宁都西北部黄陂、小布地区、完成反“围剿”的战略退却任务。12月上旬,蒋介石偕鲁涤平抵南昌,策划新的“围剿”计

划,共纠集11个师又3个旅约10万兵力,向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进攻。

当时,红军总兵力只有4万人,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针对敌人进攻战略,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歼敌军于根据地之内”的战略方针。他令红一方面军东渡赣江,退到根据地内作战。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域进攻。鲁涤平部的张辉瓒等三个师已占富田、东固、龙岗、潭头一带。见此形势,毛泽东决定中间突破,先歼灭张辉瓒师,故在永丰县的龙冈一带设下埋伏,以待敌军。12月29日,张辉瓒军向龙冈迫近。毛泽东根据地形,料定张辉瓒此日必然途经黄竹岭进军龙冈。他于30日凌晨和朱德到龙冈附近君埠西面的黄竹岭小别山指挥战斗,将总指挥部安在山腰几间茅房里。拂晓时分,大雾漫天,群山雾帐笼罩,十米开外不能见物。指挥所内的毛泽东拿起望远镜,远眺龙冈,只见雾海茫茫,便风趣地对身旁的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想当年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而今天我军将乘晨雾全歼张敌啊!”说罢,两人相对哈哈大笑。

上午9时许,张辉瓒率第十八师在龙冈以东、小别山以西开始登山,正钻进毛泽东布好的“口袋”。在红军的突然打击下,张军乱作一团。经过一天激战,该师9000余人全部被歼。红军战士打扫战场时,在万功山的土坑里捉到了企图化装逃跑的张辉瓒。

活捉了张辉瓒之后,几个红军通讯员立即跑去向毛泽东政委和朱德总司令报告。毛泽东在指挥所远远看见几个战士一边快步走来,一边高声喊着:“前面捉到张辉瓒啊,国民党‘铁军’师长被红军活捉啊……”他迅速迎了上去。这时,只听得“活捉了张辉瓒啊”的喊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里回**。于是,这场胜仗就凝结为一首史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便溶入了毛泽东了思绪。

当晚,毛泽东在指挥所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以兴奋的心情,用《渔家傲》词牌记下了这次大捷:

雾满龙冈千嶂暗,红军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他刚写好这几句时,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进来了。古柏看到毛泽东的填词,次日就告诉了郭化若:“老郭呀,你快去毛委员那里要诗词,昨晚我看见了。”郭化若当时是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对诗词也极有兴趣,闻讯即去指挥所看诗词。他将毛泽东刚写好的一阕词反复朗读,连声称赞说:“毛委员,您这短短几句,就一下子把龙冈的天时地利和军民反‘围剿’的伟大胜利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了。”

然而,这阕新词还只填了一半。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1931年2月,他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出马,调集20万大军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并改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4月1日,敌军分四路逼近中央苏区进攻。

为了打退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4月中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召开会议以确定作战方针。会上,毛泽东主张继续集中兵力,诱敌深入。他制订了以富田之敌为突破口,由西向东猛打,首战胜利后连续向敌人发起攻击的作战方针。毛泽东的这种主张,经过争论后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见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被大家接受,毛泽东甚为高兴。夜时,他在深入思考怎样击破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时,一时诗兴在发,遂提笔填写上次未写完的下阕《渔家傲》: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于,不周山下红旗乱。

填写完后,毛泽东将上阕拿出来看,发现“唤起工农千百万”一句重复,便进行修改调整。他觉得这句应该用在下阕,于是保留下阕不动,而将上阕中的这一句删去,换补上“万木霜天红烂漫”为第一句,又将原第二句“红军怒气冲霄汉”的“红军”改为“天兵”。这样,一首完整的《渔家傲》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了。毛泽东的这首词,既是歌颂首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史诗,同时也表明红军欲图打破敌之更大“围剿”的决心。这首词的传抄稿,其“天兵怒气冲宵汉”句,原为“红军怒气冲霄汉”,后改为“秋来一派风流态”;其“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句,原为“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其“不周山下红旗乱”句,原为“教他片甲都不还”。《人民文学》1965年5月号发表这首词时,只有词牌而无题目,亦无写作时间。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增补了词题《反第一次大“围剿”》和写作时间“一九三一年春”。

注释

霄汉?高空。霄,云天;汉,星汉,银河。

龙岗?江西省永丰县南端的一个小圩镇,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峡谷。

二十万军重入赣?蒋介石策划的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不久,1931年3月,他又调遣湘鄂赣闽4省军队共18个师又3个旅约20万人至江西,准备再次“围剿”红军。

天半?半空。李白《观山海图》中有句:“瀑水洒天半。”

不周山下红旗乱?不周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作者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时曾怒以头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点化入诗,并在注释中谓“共工是确实胜利了”的英雄,表明了作者定要与国民党反动政权总代表蒋介石一决雄雌的决心和信心。红旗乱,对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场面的现实性夸张描写。乱,缭乱,形容红旗拥动飞舞的样子。

意会

一首色彩神奇的壮丽词。红军神勇破敌,阵前大捷。来犯敌顽何多,尽灰飞烟灭。现实里统率千百万工农大军的革命领袖,在心屏上渐渐转换为神话中“怒而触不周之山”胜利了的英雄共工,是为神圣、正义的事业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