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扣住的小麻雀都惊恐万分。看着那漆黑明亮的眼睛,还有那双极细的小爪子,一般都会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继续伤害它们,所以捉住以后,把玩片刻,都会把它们放掉。
捉麻雀,是童年的趣事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贵阳这个城市和全国各地一样,高楼很少,大多是小街小巷和平房院落,树木也多。所以各种鸟类在城市里也多,除了大量的麻雀,还有什么黄豆雀,画眉之类的小鸟。每到傍晚,街边的树上、院子里的墙头屋檐上,都会有许多的麻雀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响成一片,是城里的一景。早些时候,许多小男孩都是用弹弓来打麻雀,因为弹弓较危险,学校不准带,家长不许玩,所以用弹弓打麻雀的就少了。用簸箕捉麻雀,大概是那时小孩子们玩得较多的。簸箕现在城里人很少有用了,那时候,居民家中起码都有大小不一的好几个,晒点什么干辣椒、大米、豆子和其它干菜,是常用的家庭用品。每到放寒假、暑假,大人们都上班去了,院子里就比往常安静了许多。把簸箕拿出来,找根细线栓根筷子,用筷子把簸箕在地上撑起一头;在簸箕下撒一小把碎米或者玉米沙,外面再撒几粒作诱饵,然后牵着细线躲在门后,就等着麻雀们“上门”了。麻雀生性多疑,反应十分灵敏,只要是飞到院子的地面上,总是十分谨慎,一般不会见到食物就蜂拥而至。所以逮麻雀,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麻雀们在院墙上观察了一会,会有一两只先飞下来“侦查”。它们双脚并拢小心跳跃到簸箕旁,先快速吃掉旁边的碎米,感觉安全了,会抬起头来喳喳地叫两声,似乎是在给同伴们报告:“安全了”。这时,多数的麻雀们才会忽啦啦飞下地来,慢慢向簸箕围去。先下去的麻雀见“后续部队”来了,感觉没有什么危险了,就会顺着米粒的引导,一边啄食,一边朝簸箕底下跳跃。这时,你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其它更多的麻雀进入。等到已经有三五只进到簸箕下面后,猛地一拉细线,小麻雀们就被扣入其中了。要抓住簸箕下的麻雀是不可能的。簸箕的边儿是硬的,你掀开一点儿,麻雀就会从四周逃走。所以我们要找一块布单,先盖住簸箕,然后再伸手进去一只一只地去抓。别看麻雀那么小,它的体温是很高的,也会用嘴啄人。簸箕捉麻雀,成功率并不高,疑心很重的小家伙们,经常是跳进去吃两颗,又迅速地跳出来,或者这只进去吃两颗出来,另一只又进去,总让你不能下手。等反复了几次,你终于忍无可忍要拉动细线时,它们却忽啦啦一起飞上了房檐,似乎早已看穿了人的计谋。这时你去看簸箕下的米粒,早已所剩无几了!另外一种方法,成功率比较高,也很好玩,而且是“自动”的。这种捉麻雀的方法,需要选择在人少鸟多的地方,像什么小树林啊、小花园、草地这些地方。找几块砖头(至少一块),几根细木棍就行。在地上先挖一个枣核型的小坑,一个拳头大小就行;把砖头扣在小坑上,要能完全盖住小坑;把细木棍折成三截:一根长点儿的,略比砖头短些,一根短点儿的,食指长就行,最短的一根,有小手指长就可以了。余下的就是安装了:把砖头的一头原地抬起来,把稍短的那根木棍顶在砖头的顶端;再把长棍放入小坑,留出不到一公分的长度在小坑外面,用顶砖的小棍压在长棍外露的位置,使长棍的尾端有一个上抬的压力;最后再把最短的小棍撑在砖头与长棍尾端之间,使砖头与小坑形成一个大约45度的角度,这个“陷阱”就做好了。这时,整块砖头就全凭这三根小棍支撑维持平衡,如果长棍稍稍有所触动,整个平衡就会打破,砖头就会扣下,正好盖往小坑。为了引诱麻雀进入,就要撒一小把大米在小坑的底部,麻雀为了吃食,一旦站到了长棍上,砖头就会轰然倒下,把“猎物”扣入小坑中。为了让麻雀能看到小坑里面的大米,还要在坑的周边撒几颗大米,等麻雀吃到了这几颗大米,就自然会看到坑中的米粒了。搭这个“陷阱”,最关键的是三根木棍与砖头之间的平衡,尤其是最短的那根小棍,在顶住砖头的同时,一定要顶在长棍尾端的最末梢处,靠前了,平衡的灵敏度低,砖头不容易倒下来。为了确保砖头倒下时正好完全扣住小坑,最好在小坑两旁再放两块砖,这样,即使砖头倒下时有点歪,两旁的砖头也可以把它挡住。刚开始安放时,砖头与小木棍之间的平衡不太好掌握,一两次安不稳是经常的事,多练习几遍就好了。“陷阱”安好后,你可以不用再管了,隔个半天你再去看,十有八九会有麻雀落网的,很省事,又好玩。儿时,正值“文革”,离我家最近的市委、市人委(市政府)的干部们几乎全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机关大院里基本无人上班,就变成了小鸟们的“天堂”,也成了我们小孩子游玩的地方。没事了跑进去,随随便便安放几个“陷阱”,然后又去玩其它的。等几个小时再去看,起码有一大半砖头已经倒下了。慢慢移开砖头,基本上都有收获。被扣住的小麻雀都惊恐万分。看着那漆黑明亮的眼睛,还有那双极细的小爪子,一般都会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继续伤害它们,所以捉住以后,把玩片刻,都会把它们放掉。麻雀是人工喂养不了的,你就是把它放进鸟笼管吃管喝,它们也会绝食抗拒,从来没听说有在笼子中喂养过麻雀的。捉麻雀,就是为了好玩。麻雀虽小,却是很有个性、十分聪明的小鸟,也是我们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