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天资灵巧聪慧,容貌娟秀妍丽。幼年父母双亡,被卖入青楼。董小宛出生于金陵,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秦淮河桃叶渡度过的,后来移居苏州半塘街达6年之久,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19岁的董小宛由礼部侍郎钱牧斋以“三千金”赎身,从苏州半塘来到如皋从良,第二年四月被时号“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纳为“如夫人”。

另据相关文献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海盐澉浦文士吴氏为编纂《澉志补录》,曾采访通元淡水里张世桢(树屏)先生(南社社员)。据张氏口述,董小宛老家在淡水村慷慨桥。父系庠生,曾为塾师,家道清贫。因父早逝,家益中落,小宛才卖身为妓。

在七八岁时,养母即教授她读书识字练习书法,已经粗通文墨。等到年龄稍长,往往顾影自怜,针线女红,弹琴唱曲,食谱茶经,莫不精通知晓。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可见其心志存高远,并非一位满足虚名,终老青楼的女子。她习性喜爱娴静,遇幽静的树林和远处山涧的清溪往往流连忘返,欣赏到奇异的山石和寥廓的蓝天白云常常恋恋不忍离去。至于男女杂坐,歌声吹奏喧闹,则心生厌恶面色沮丧,神情极为不屑。因喜欢苏州山水,全家迁徙至半塘街。沿河修建的小屋,竹篱笆围绕着小巧精致的茅草房子,凡经过她家门口的人,常常可听到她吟咏唱歌的声音,或者鼓琴弹奏乐曲悠扬。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董小宛在十六岁时所书楷书《自作秋闺诗十一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古书家钟繇、王羲之精髓;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品味出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小诗意象清新灵秀,意绪委婉流转轻盈,将初秋的景致写得传神生动,透出闺中少女思念春天的点点惆怅:

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

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

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

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

白日吹人无所思,独来窗下理红丝。

手擎刀尺瓶花落,数点天香入砚池。

稠烟迷望不能空,满地犹含绿草风。

乱竹繁枝多少意,满园花落忆春中。

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

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

飘枝堕叶此烟中,残鸟啼秋声亦同。

错认桃花满青行,依稀白鹭栖丹凤。

侵晓开香湿绣巾,满天犹带月华新。

此中随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赠美人。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

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无事无情亦未闲,孤心常寄水云边。

今宵有月无人处,高讽南华秋水篇。

满畦寒水稻初黄,细鸟归飞集野棠。

正是好怀秋八九,桂花枝下饮清香。

风前一叶巧迎秋,露气蟾光净欲流。

楼上有人争拜影,巧丝先我骨衣俅。

右秋闺词十一首,崇祯庚辰(1640年)中秋日 印三方:青莲、董白、女史。[1]

不久虞山钱牧斋携她以一叶扁舟游**西子湖、登黄山、拜齐云山后又回到了苏州。养母去世后,抱病租赁房屋而栖身。随同如皋而来的冒辟疆过无锡惠山,去澄江而至荆溪(宜兴)来到了京口(镇江),登金山绝顶,观大江竞流后归来,后来成为冒辟疆的侧室,追随侍奉僻疆九年,在二十八岁时,因为操劳过度而猝死。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痛悼她的亡故。朋友们哀悼她的文辞很多。惟吴梅村的十首绝句可作为董小宛的传记来阅读。录四首如下: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胜雪影梅花。

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按歌。

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父婿病愁多。

乱梳云髻下妆楼,尽室苍黄过渡头。

钿盒金钗横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

江城细雨碧桃春,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2]

[1] 见《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清代6》。

[2] 见余怀著:《板桥杂记》,岳麓书社,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