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高句丽之后的七八年间,大唐四境的局势又有了新变化。新的强敌崛起,老的对手复苏,情况不是很乐观。

高句丽余众不断有反叛。高句丽酋长剑牟岑反,立高藏的外孙安舜为王,朝廷只好又以左监门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征伐。安舜杀了剑牟岑,然后迈开兔子腿,逃到新罗去了。

新罗已经忘了当年的救命之恩,派兵助高句丽余众与唐军作战,同时还公然占据已归唐朝管辖的百济旧地。

此时西境的吐蕃逐渐强大起来,它把手伸到了西域,接连攻陷各州。

高宗一面准备和吐蕃作战,一面又准备对新罗开刀,这种想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想法非常危险。侍中张文瓘不顾病重,让人抬着晋见高宗,劝他说:“现在我们全力对付吐蕃尚且感到吃力,何必再去打新罗。何况新罗并未侵犯大唐本土,师出无名。”高宗于是收回成命。

吐蕃族源于羌族,繁衍于今西藏及四川西部一带,在北周时兴起,隋唐之际已是群雄并踞。到唐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定都于逻些城(今拉萨市),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同意和亲,这才有了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的佳话。并带去了大量汉家文化书籍及先进生产工具和熟练工匠,对吐蕃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立下不朽之功。

吐蕃也是“向唐朝学习”的诸国之一,和亲之后,派了不少贵族子弟到唐求学,两方关系转为密切。唐太宗死后,关系也还不错,松赞干布还给唐廷写了信表示忠心。永徽年间,文成公主派人向唐“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高宗都欣然应允。

刚开始时,双方还相安无事。可惜平地一声惊雷,永徽初,松赞干布死了,其子早亡,由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受制于禄东赞父子。

吐蕃亲唐的局面是在龙朔之后开始逆转的。吐蕃这次对唐的挑衅,上下一心,攻势凌厉。

这一时期,它的邻居吐谷浑早在太宗时就被平定,内附大唐,成为大唐防范吐蕃的屏障。禄东赞对其久有图谋。龙朔三年(663年)时,便趁大唐正在东边与百济打得不可开交之机,悍然率精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顶不住,狼狈奔入唐地凉州(今甘肃武威)。

西境局势骤然恶化,为防不测,唐也屯兵于凉州、鄯州(今青海乐都),双方兵锋相对。

吐蕃透露出,与吐谷浑还有讲和的余地,高宗也准备调停,可惜,禄东赞这个时候死了。他的四个儿子同时当国,雄心更甚,完全没有了节制,开始大举进攻西域。

次年因为旱灾,高宗大赦天下,改元咸亨。到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军已连陷西域十八个州,唐的安西四镇顿时烽烟遍起。安西四镇为龟兹(qiūcí)、疏勒、于阗、焉耆,其中的龟兹就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

吐蕃这次胃口甚大,和于阗部落联手,竟然拿下了安西大本营龟兹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

“二圣”决定用兵。朝廷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讨伐吐蕃。

这几位将领各有特色,不过,日后的战争结果证明李治和武后这种安排是个错误。先看看家喻户晓的薛仁贵。

薛仁贵跨海征东的故事被编成小说和戏剧,千年来一直流传,为人欣赏。他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家贫。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时,他只身投军于张士贵营。在征辽东的战争中,薛仁贵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门,所向披靡,大军乘势进攻,乃获大胜。

永徽五年(660年)闰四月,高宗宿在万年宫,下大雨,午夜山洪暴发,冲撞玄武门。守城士兵被滔滔洪水惊吓,丢下城门不管,四处奔逃。薛仁贵登上城门一边高呼宫内避水,一边说:“如今皇上都危急了,臣子还能怕死吗?”高宗从梦中惊醒,登高避水,方得平安无事。高宗、武昭仪称赞薛仁贵忠勇,更加推重他。

龙朔元年(661年),铁勒酋长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临行前,唐高宗设宴饯行,他有意考考薛仁贵的神射技艺,“古人说,一个神箭手能射穿七层铠甲,今天你来试试五层铠甲”。薛仁贵泰然自若,一箭洞穿五层铠甲,赢得满座喝彩,皇帝高兴之下,当场赐予坚甲,以示鼓励。

不久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薛仁贵单挑数员突厥大将,连发三箭,敌三员大将应声落马。铁勒混乱,唐军见状趁势掩杀,敌遂败。后纵身擒铁勒九部的首领,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世间皆流传:“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这阿史那道真,名字像个外国人。不错,是个混血儿,乃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与衡阳长公主所生。

阿史那社尔也是唐初相当有名的一位传奇人物。贞观十年(636年),阿史那社尔在突厥内乱中战败,率部归唐。太宗视他为兄弟,任命他负责守卫皇宫北门(玄武门)。一年后,他迎娶了太宗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驸马。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带兵西征天山一带的西突厥。

此战大获全胜,唐军连**月、处密二部,攻占龟兹的都城——拨换城等五座城,于碎叶川西大败西突厥军,俘龟兹国王和公卿。

这一战,震动了整个中亚,西域有七百余城慑于大唐声威,争先请降。唐的疆界,一下就推进到了帕米尔高原和中亚。

唐太宗死后,阿史那社尔悲痛欲绝,请求殉葬,但高宗没批准。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死,赠辅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其父如此,其子也必不差。

另一位将领郭待封,就是在高句丽战场上写藏头诗向李勣求援的那位。

这次征吐蕃,派出的将领阵容不弱。从薛仁贵的领军头衔来看,唐对拉萨也是志在必得。但是,问题就出在将领不和上。

仗开始打得很顺手。

十万唐军行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准备奔袭乌海(今青海兴海县),薛仁贵拿出了作战方案。他对两位副将说:“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跟随,恐难成功。今宜筑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于栅内,留二万人守卫,我等兼程前往,乘其不备,必能破敌。”让郭待封用二万人立两栅在大非岭上,辎重全部放置栅内,自己先率精锐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其不备,必破吐蕃。

随后,薛仁贵即率所部先行一步,阿史那道真为后援,兼程疾行。郭待封率两万人暂屯大非岭,保护辎重。

这个部署,非常得当。唐军一路冲去,在积石河口遭遇吐蕃军,果然一战而胜,又进军至乌海驻扎。然后,薛仁贵便派兵一支去接应郭待封的辎重队。

哪知道派去的兵到了地方一看,郭待封已将辎重全部弄丢了!大军远行,这不是要了命么!

辎重怎么会丢?原来,都是这个郭待封惹的祸!他原先的官职与薛仁贵平级,这次居薛后深以为耻,于是屡次抗命,闹开了情绪。薛仁贵让他原地坚守,他偏不听,非要押着辎重缓缓前行。

这一着实在是险棋!果然,半途上突遇埋伏好的吐蕃二十万大军。唐军就是再神勇,又怎能护得住一大堆粮草器械?

郭待封情知不妙,硬着头皮迎战。结果不用问,东西给丢了个一干二净。

薛仁贵听到败报,差点儿没气晕了,没了后勤保障也不敢擅进,只好急速退兵至大非川,等候朝廷增援。

遗憾的是他碰上了老奸巨猾的对手。吐蕃方面的统帅,是宰相论钦陵。他老爸就是已故宰相禄东赞。吐蕃语称宰相为论。他也是一位打仗好手,为了不给唐军喘息之机,率吐蕃全部精锐来攻,号称四十万。唐军顶不住,再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见取胜无望,只得派人与论钦陵定了和约,而后带领少量残兵败将回国。

这一仗打得太窝囊,大唐开国以来还未遭此大败。“二圣”闻知后震怒,下令将三统帅装入囚车运进京师。但是考虑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家培养一个成熟的将领也不容易,看在他们过去立功的份上,免死除名。